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标题    科研园地    研究论文    浅谈环境创设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浅谈环境创设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摘 要] 幼儿的创造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可以更好的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环境创设;环境创设的不足;措施;创造力

1916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率先提出了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学说,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创造”这一教育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创造力是人所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创造力是培养和实践的结果”……据美国的一项测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写道:“富有创造性的天才喜欢回到儿童时期的概念中去,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所特有的敏锐目光和解题方式来编织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可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和源泉。幼儿教育是最具有开发潜能的领域,知识经济和创新工程,为此应当植根于幼儿教育中。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曾说过: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环境。

   幼儿的创造力刚刚处于萌芽状态,更需要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环境。这种综合是丰富的物质环境和愉悦的精神环境的综合,也是环境中知识、技能、科学等各方面要素的有机渗透与融合,还是幼儿园、家庭;自然、社会环境立体化的综合。然而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盲目性:主要是指环境创设在目标上的盲目性。许多教师对环境创设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每个区角、每一种材料具有哪些教育价值心中无数。同时也很少考虑幼儿的当前水平和当前兴趣,无法对孩子的当前需求在环境上作出有效的相应的应答。

  2、片面性:主要是对

幼儿园环境创设认识的片面。很多教师把环境创设仅仅理解为活动室墙饰的布置和几个区域角创设,她们局限于“小物理性环境”的认识,更忽视于人文环境的创设。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恰恰主要是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

  3、静态性:主要是把幼儿园环境当作几个静止的点,很少把环境与孩子的一日生活与孩子的教育活动综合起来,环境就是环境,布置好了就结束了,也没有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发展而延伸;同时还体现在无层次上,材料投放一刀切,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孩子不同阶段的需要。

以上几种不足,不仅削弱了环境的育人功能,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幼儿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呢?究竟应如何利用环境这一隐形课程,利用潜在的、非预期性的物质情景、文化情景、人际情景,挖掘幼儿园、家庭、社区环境中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呢?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设动手动脑的良好环境,培养幼儿创造性。

一、精心创设自然环境处处挖掘育人功能

  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乐园,一个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幼儿园应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为孩子们提供沙地、山坡、亭台、葡萄架、嬉水池等设施设备,种植自然草坪,铺设人工草坪塑胶跑道等,力求做到美化、香化、绿化、儿童化、趣味化,同时又具有安全性、可变性、操作性的特点。环境并不是自然地无缘无故地表现为教育功能的,但是在幼儿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观察或创设环境后,孩子们会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性的、真实的、细微的体验,这也许就是环境课程的优势所在。

    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应答性的自然环境,能增强自然环境的教育性,培养孩子的创造性。1.自然环境的创设应有目的性。根据应答性环境理论中的环境相互性,我们必须确定环境创设的目标,同时还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1)要低起点,能针对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要求,也就是要把每个小环境目标当作一个一个的元素,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2)要心中有大目标,活动中以孩子的现状为基线,时时调整小目标,达到新旧经验的平衡衔接。

  2.自然环境的创设必须有针对性。教师还要考虑每个孩子的发展不同,根据目标的不同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每个幼儿发展需求。提供孩子感兴趣又能满足活动需求的环境内容和材料,促使孩子向最近发展区发展。要让自然环境真正能具有教育价值,有效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时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设置相应的环境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孩子抛来的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不仅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螺旋上升的,提供的环境内容材料更是动态的。

  1)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激发兴趣是开发幼儿创造潜能,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起点。陈鹤琴指出:“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假如儿童与新的境地相接触愈多,他的知识愈广。”这种好奇心在教育上极有价值。兴趣是儿童“学问之门径”,是教师 “施教的钥匙”。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抓住孩子闪光的瞬间,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2)环境和材料要有适宜孩子操作与探索的空间与条件。教师是否对孩子的活动作出了积极的应答,能否使幼儿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材料能否适宜于孩子操作、探索,孩子是否有自主选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而不是只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且材料的投放在品种上、数量上能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条件,孩子能自我决定用什么,怎么用。同时,创设的环境和材料还要具有广泛的探索、想象、创造和求异空间,以此来激发孩子与其相互作用,积极动手动脑。

 另外,引导孩子参与环境创设,能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幼儿应是环境的参与者,因为只有孩子参与了的环境,才是孩子喜欢的环境,才是富有最大教育价值的环境。所以在环境创设时,教师要根据目标,启发引导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搜集准备材料,参与布置等等。

二、营造和谐人文环境,时时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和谐的人文环境,亦即良好的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孩子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成人都应赋以亲切的关心和热爱,这会使孩子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如果孩子在玩某个玩具时受到成人批评,玩哪种游戏时受到阻止、责备,那么将来做什么事情孩子都会缩手缩脚的,失去主观能动性。同样,和谐的人文环境也应是应答性的,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探索活动给予与此相应的积极的应答。这种环境的应答性要求成人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等对待幼儿,为孩子营造和谐、平等、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亲子关系,能给予孩子自信,能给予孩子创造的空间,能给予孩子成功的体验,能满足孩子表现的欲望,促使不同的孩子都得到发展,因此,这种人文环境的创设必须以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位,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作支撑。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师幼互动的环境。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儿童期是人生独立生活的一个时期”的独到见解,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我们应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充分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和眼睛,让孩子自我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老师把幼儿看成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就能为幼儿创设出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而这个环境是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条件。因为,只有幼儿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可预料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心理上才会产生安全感,知道什么行为是老师所希望的,知道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形成师生互动的创造环境,老师示范性亦不容忽视。所谓示范性是指老师从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幼儿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只有创新型的老师,才能实施创新的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孩子。因此,要有探索、创新自己的教法,如:

  1)活动法。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到

幼儿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去。幼儿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操作,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活动,在主体创造性的活动中建构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创造力。

  2)问题解决法。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或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或摆脱问题情景的过程中学习。

  3)发现法。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供幼儿探索的并且有趣的活动,让他在感知操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与客体相互作用,发现老师希望他发现的某种矛盾、某种现象、某种规律或某一问题,发现事物的属性、特点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有由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自行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教师仅是予以鼓励、帮助的自发的发现学习。

  4)情景法。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模拟的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极力幼儿主动猜测和积极探索,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分组教学法。陈鹤琴先生编制的“活教育教学七大原则”的第六条提出“分组教学”。在幼儿创造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适应不同能力儿童的需要,教师指导重点在于针对不同水平幼儿的各自特点,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孩子都充分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都有参与动手动脑,都有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机会,满足幼儿好奇心、好动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最终达到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提高每个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选择能力和应变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孩子健全的创造个性。以上各种方法都需要老师位之创设相适宜的自然环境,应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为幼儿创设有助于扩展其知识的环境、方便幼儿使用工具材料的动手环境、可以自由地与同伴和成人接触的环境,以及能够引发幼儿思维想象创造的艺术环境。

2.给予孩子充分的宽容,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究行为受其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顽皮、不遵守集体规则等,往往这些孩子在游戏中创造性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好,老师要充分理解这些孩子,给予宽容之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心比心看待其思维和行为,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创造,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同同伴相互交流的机会,彼此互相学习经验,发生互动作用,促进整体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给予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允许幼儿根据他们自己的速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迅速的,即使是成人也需要时间进行思考,当幼儿能按自己内部需要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进行学习是,他们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能够尽最大努力进行活动而不感到疲倦,在活动中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在探索中与同伴相互想办法发现解决问题,与同伴产生互相合作关系。在这过程中,同伴之间发生互动作用,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创造性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3.改变家长传统观念,创设家庭亲子互动的环境。

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潜能的开发及创造性的培养同时受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影响。我们应与家庭密切配合,让家长形成正确的观念,相信孩子有创造能力,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创造,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放手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 ,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适合孩子的客观环境,让孩子动手,鼓励孩子向困难挑战,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愉悦,体验创造的快乐,从而获取自信,加深自信。家长还应以适当的标准、正确地评价孩子。不过分溺爱孩子,不过于严厉,不好高鹜远,不横向比较、消极评价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起源于好奇,而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萌生在不太招人喜欢的恶作剧中。家长应以创新的眼光看待,以创新的意识共同参与,以赞赏的语言鼓励,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环境,而不要盲目否定。家长应采取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共同讨论。良好的家庭创造的亲子互动的环境,推动着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当然,我们的社区环境,社会大背景也是孩子创造性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社会各界、社区居委会等应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文明的、健康的、积极的、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孩子生活、学习的必备前提,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催化剂,是任何自然环境无法取代的,人文环境虽然是无形的,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才能共同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知识、能力、创造精神同样重要,创造性的培养亦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这六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完整的整体,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中产生主动探索的好奇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幼儿教育的首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一定能发现孩子的创造的火花;只要我们都拥有一把开启孩子创造潜能的钥匙,幼儿将会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幼儿素质教育课程综合研究》,张学琴、白月桥主编,新蕾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3、《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主编,99年12月第1版。

4、《陈鹤琴全集》。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