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标题    教育时空    课改探航    浅谈陶行知思想中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浅谈陶行知思想中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浅谈陶行知思想中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昆山开发区绿地幼儿园  洪宁灿

摘要: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教育质量逐渐提高,然而,人们却忽略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逐渐脱离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发人们的思考,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是教育之根,是活的教育,没有生活,仅仅靠学校的书本教育是无法成就一个人的。生活与教育密切相关,教育也在无形中改造生活。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 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育逐渐脱离了生活,教育倾向于过早地将孩子引入课堂、引入书本。

二、生活是教育之根

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教育的意义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教育要真正扎根于生活,其实,书本上的知识也来源于生活,书本只是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而更多的知识还需要我们自己去生活中探索发现。

因此,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就不能离开生活,而是要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养料。如果教育脱离了生活,就像一颗没有了根的大树,得不到营养,自然也就无法茁壮生长。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杜威说过,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生活就是给孩子提供生长的养分,在儿童出生时,教育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这种教育不断发展儿童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人类社会和教育是不可分开的,世界上没有离开人类社会的教育,也不会有离开教育的社会,因此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的生活也无法离开教育。教育是一个社会在其发展与存在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历程;教育自身就是一种历程,而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方式或把教育当作一种获得的成果。对于个人来说,个人始终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活动的一个有机体;个体经验的成长与发展,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  

人的一生,有一天的生活,就有一天的经验获得,这种经验的不断扩大就是一种教育。生活是一个历程,是持续不断的活动,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连续的经历,它伴随着我们的人生,促进着人生经验的更新和增长。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内容在教育中得以延续与更新,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决定教育。

三、生活是活的教育

(一)、生活教会我们怎么学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这句话并不是对学校教育的否定,而是强调学校生活也是一种社会生活。自进幼儿园开始,就从家庭关系转入了社会关系,实际上就是从一种社会生活进入了另一种社会生活。 原来的社会生活并没有消失,新的社会生活却开始了,这是其孩子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也没有真正脱离人的生活,差别只是转换了一种生活模式。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躲起来。

就拿孩子自我服务能力这一方面来说,相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却存在巨大的差距,有的孩子已经学会拿筷子吃饭,学会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玩具,而有的孩子却还需要老师喂饭,自理能力差。但这并不代表自理能力差得幼儿比较笨,他们只是被家人束缚了身体,家长的包办代替让孩子形成了依赖,牵制了孩子那颗探索的心。

自我服务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但它来源于生活,只有自己探索,找到正确的方法,并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有所提升。它不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就能学会,而是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学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一些家长已经过早地带孩子学习汉字、数字,却不知道这种行为对孩子造成了危害。识字的孩子首先关注的是书上的文字,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孩子没有精力去展开想象,最后只是把故事读下来,久而久之,限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而不识字的孩子,阅读时更多关注的是书上的图画。他想象的内容可能与故事的内容大相径庭,但孩子能展开自己的想象,不断整合,加工原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独特的故事,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这样,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思考,孩子找到了答案,让他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发展了幼儿创新能力。

大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位活生生的老师,相比那些整天关在房间学习的孩子,接触大自然能让我学到更多,哪怕是一只小蚂蚁,一颗小草,一滴露水,都有着许多秘密等着我去发现,这些都是书本里没有的,是活的教育。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小手,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鼻子去发现,去探索,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获得了直接的感官陶冶,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情操,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大自然的效果要好很多。所以,生活是活的教育,并不像书本上一样单单告诉我们答案,也教会了我们寻找答案的方法——探索。这样,当孩子遇到一个未知领域时,他就不会害怕,而是勇敢地向前找到答案。

(二)、对生活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果说教科书是一本好书,那生活就是一本好坏书,有好有坏,就取决于你怎么用,有时候生活教会了我们坚强,但也教会了我们懦弱,有时教会了我们乐观,但也教会了我们退缩。在湖南卫视的变形记里将城里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交换,大都市里的生活教会了一个纨绔子弟是如何打架,游戏,叛逆,而之后山里的生活体验却改变了他,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教育的例子,山里的生活让他看到了淳朴的民风,体验到生活的不易,学到了艰苦耐劳的品质。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良好的生活教育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但是良好的生活条件并不代表就有良好的生活教育。对待生活教育需要一种勇气,在生活坏境恶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颗坚毅的心,摒弃坏的,留下好的。

四、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

(一)、教育成就了一个个有用的人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他在自己的游戏、梦想中可以上天入地、降魔伏道,他的世界要比他长大成人以后发现的那个客观宇宙更为广大。作为一个幼师,我们有义务去挖掘孩子的潜能,尊重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促进幼儿整体人格和谐发展。

习近平在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四点好老师的共同特质是理想,道德,学识,仁爱缺一不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承担着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让孩子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幸福健康地成长。

人有了能力才能生活,而这种能力需要教育来培养,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我看来,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我们在这个小社会里接受教育,接受引导,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除了生活在无形中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去接受教育,教育是对内在品质的培养,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强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用更好的面貌迎接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

生活是活的教育,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接受教育,迅速成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勤学善思,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我们每个人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所学来回馈社会,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他们让生活变得更明亮。

(二)、教育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科学知识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成为了时代竞争的主流,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的意义。回顾过去,我们古老的应试教育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要求我们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于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总结:“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极的适应生活,教育对于生活是有反作用的。教育反作用于生活、选择和改造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靠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教育传递下来的。坐观当下,那些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哪一个不是教育大国,教育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教育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教育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生活是不断发展的,教育也要与之俱进,不断发展,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教育,如果教育落后于生活,这种教育就过时了,不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继承以往教育中的精华内容,辩证地吸收和批判,只有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才能使教育永葆青春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令狐波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学术交流,2010(11)

2.陶行知等著,胡晓风等编,生活教育文献[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吴刚,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王建平,教育的原点——生活[M].华南师范大学,2010.

5.孟建伟,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2(03).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