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标题    科研园地    研究论文    论学前教育教材融入“立德树人”的建议与思考

论学前教育教材融入“立德树人”的建议与思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萌发的基础时期,幼儿期良好品德的发展将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幼儿教材的实效性对幼儿德育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幼儿园教材中“立德树人”内容的融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促进幼儿思想品德的良好发展。

【关键字】立德树人;学前教育教材;德育教学

一、“立德树人”融入幼儿园教材的必要性

在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首次将“德”提到首位,强调以幼儿的德育发展来引领幼儿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也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自古就重视德育教育,常言道“少成若天性,习惯之养成”。学前期是一个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发展和塑造的黄金时期,本阶段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对今后一生的道德发展产生影响。

当前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和错误的教养方式,尤其是祖父母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以及德育教育在家园合作中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存在脱节问题,导致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那么乐观。主要表现在部分幼儿对爱国主义缺乏认识以及性格上任性、娇气,生活中自理能力差、不合群等现象严重存在。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教学作为幼儿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要将当前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知识和信息整合到幼儿园教材中,以实现价值的统一,从而体现教材编写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立德树人”融入学前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育阶段又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奠基阶段。而教材内容是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对教材内容的思考

1.社会价值缺乏。学前教育教材德育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联系缺乏紧密性且课程目标缺失。内容的设置与幼儿德育的总体目标不一致,德育教材内容大多停留在幼儿基本素质的学习。过多地强调幼儿的健康问题、良好习惯的培养以及基本能力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提升,对幼儿丰富的兴趣、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较为缺失,未能体现在核心素养的支撑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理念。

2.教材内容的适应性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德育的要求是系统又全面的。但是当下幼儿园德育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反映出幼儿优良品德、幼儿社会性发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完美兼顾,而主要呈现出教材内容空洞比重和类型不合理等现象,这样的教材内容设置适应性低,不利于幼儿的学习。

(二)对教材实施途径的思考

学前教育教材的实施是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三者的混合体,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做到三者的结合,存在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转化的情况。

1.在游戏活动中的实施。目前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幼儿进行知识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进行游戏的时间反之减少。这必然会对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在仅有游戏中幼儿对思想道德品质的习得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地位没有被充分调动,学习处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没有使幼儿获得快乐。游戏多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

2.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从幼儿园教学多知识少游戏的方式来看,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实现途径也仅仅只是局限于教材“本本”、照本宣科和机械说教,未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身体和思维。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形式单一,较多的集体教学方式,分组教学和小组讨论分享式的教学较少。教师教学的组织计划较弱,教育机制缺乏,不能很好地将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忽略德育教学的整体性认识。

3.在生活活动中的实施。德育教育中往往会忽视生活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而是只停留在如何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和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上。生活制度和生活常规的制定大多在于迎合幼儿健康、安全的需要,集体的需要和幼儿交往的需要多为形式化。

(三)对教材实施效果的思考

德育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无可争辩的是,面对升学就业、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等因素,教师对“投入多、见效慢”且在考核中无法用显性数字量化的学科德育工作没有给予应有重视,仅是为了应对各类检查而不得已为之,形同虚设。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仅仅只靠教材来进行德育教学,随机教育不够。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品质。另外,由于教师对德育的需求和幼儿对德育的需求以及学校对德育的需求和社会对德育的需求不一致导致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