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标题    教育时空    课改探航    探“课程从生活中来”的知与行

探“课程从生活中来”的知与行

 

 

 

 

初探“课程从生活中来”的知与行

单位:昆山开发区绿地幼儿园 邮编:215300  洪诗璇

【摘要】对学前儿童来说,教育融入生活,生活中体现教育,方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课程早已不是集体活动中的十几分钟,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课程。

【关键词】活教育;课程萌发;课程实施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生活教育》上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一生以“行、知”而自勉。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习得经验。当然,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思考、创造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在“无形的课堂”中学习。

一、我在课程中的知与行

案例一:

【课程萌发】

小班幼儿入园时间短,对老师及同伴的不熟悉、不信任导致他们在如厕时总是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在园不愿意排便、想排便时不愿意与老师说、不知道如何使用坐便器进行排便,这些问题都十分的常见。

一天,几个孩子来告诉我:“老师,小宸在里面大便。”“哈哈,大便,他在大便。”“哈哈,好臭啊!”几个小朋友经常来告诉我他们的小发现,甚至还假装捂着鼻子,仿佛能闻到臭味一般,其他小朋友听罢,开始纷纷哈哈大笑起来。我见状,提醒孩子们散开去干自己的事情,之后便走进盥洗室,我看到小宸紧张得看着我,坐在小马桶上不断地向上拉自己的裤子。有孩子跟了进来,立即又说:“老师,他在大便。”听到这句话,小宸更加害羞了,立马躲开我的眼神,低下了头。

自此,我发现孩子们都不爱在园内上厕所,在上厕所时还十分紧张和害羞,由此我抓住了契机,开始了一场关于“大便”的课程。

【课程实施】

一、优化课程物质环境:创设良好的排便环境

“问题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研究,问题在生活中解决”。陶行知先生的理论让我从生活中寻找问题,而通过了一定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孩子们因为不熟悉环境而拒绝在园排便,或者说环境让孩子们没有安全感。这样一来,我们要尽量创设相对隐私的环境,比如我班的马桶旁边都有挡板,然后我与搭班老师一起制作了“便便中”的小标志牌,并且和小朋友约定,排便时可以将牌子翻成“便便中”,其他小朋友也不要去看,这样能够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量设置隐私的环境。

其次,阿姨和老师也会尽量为孩子的排便创设隐私的环境,比如可以在幼儿游戏或者集体活动时让想排便的孩子去厕所,阿姨或者老师在适当距离的地方陪伴,尽量让其他幼儿不要去打扰,这样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二、优化课程精神环境:家园合作消除幼儿羞耻感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如果要真正成为一种引导,那么就应该从生活开始。幼儿的各项技能可以通过模仿来习得,模仿家长、模仿老师、模仿同伴,模仿他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们生活的第一阵地。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生活中孩子的模仿对象是怎么样的,孩子的说话方式就是怎么样的。在本次的调查中,因为涉及隐私,我并没有调查家长在公司等地的如厕情况,但是我与在园有排便障碍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身体力行,首先不能在幼儿排便时有一些言语上的玩笑话,也要尊重幼儿的隐私,让孩子从心里觉得排便是一件正常、有益的事情。我想,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的心理状态确实会产生的一定的调整,在行动上也就更能体现出来。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端正自己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隐私,让自己成为孩子良好的模仿对象,用实际的行动去教育比说教更有效。

三、一日生活皆课程

教育需要生活,不仅在于教育需要生活作为载体来产生一定的意义,更在于教育需要生活的经验而产生教育的内容。在知道硕硕不习惯学校的坐便器而拒绝排便的时候,我请硕硕最信任的妈妈来园配合工作,请妈妈带着硕硕在园内的小马桶上坐一坐,然后告诉硕硕应该如何坐、如何使用,同时老师和阿姨在旁边也一起尝试着帮助硕硕来使用小马桶,并且告诉硕硕老师和阿姨都非常的愿意帮助他。

1.抓住阅读机会,利用绘本让孩子了解排便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机会。我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也一直寻找机会来解决问题。比如在餐后看书的环节,我会特地和一些排便有障碍的孩子来阅读关于排便方面的绘本。在一些班本化课程中,我也会特意来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些绘本,来让孩子知道每天排便的重要性,知道排便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所有的人都要排便。这个过程十分的漫长,要慢慢渗入于生活之中,从根本慢慢改变孩子的思想。

2.设置“便便日记”,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开设“便便日记”的记录也是从幼儿的游戏记录表上所得到的启发,问题的解决方式从生活中得到了启发。在记录游戏之后,我发现幼儿更愿意去尝试新的玩具,那么便便日记的记录,是不是可以让幼儿更愿意在幼儿园进行排便呢?

设置了便便日记,我请孩子们记录每天在哪里排便,如果在家,就在房子的表格下面盖章,如果在幼儿园,就在幼儿园的表格下面盖章,这样一来,作为老师我不仅能直观的检测孩子是否每天排便,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最近肠胃不太好的幼儿,并且,这样一种新奇的记录方式,让孩子们更加愿意在幼儿园进行排便。另外,在学期末结束,我把便便日记交给家长,让他们在家里可以继续记录,对于每天都记录到排便的小朋友,我还发了一个“健康小达人”的证书。自从便便日记开展后,在班级内,已经完全没有小朋友拉大便在裤子上的情况发生。甚至一些之前排斥在园排便的幼儿也开始尝试在园内排便。

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中实施,最终也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案例二:

【课程萌发】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每次饭菜中遇到切得小小的菌菇丁,孩子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疑惑,“老师,这是什么?滑滑的,白白的。”“老师,这个我不爱吃。”“面对孩子们的困惑,我突然想到前几天散步的时候,在潮湿的树洞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蘑菇:“这个就是蘑菇丁呀,我们散步的时候也见过很多的蘑菇丁。”不爱吃蘑菇的桐桐立马问:“老师,这些蘑菇丁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吗?”七嘴八舌的议论让我感到应该抓住契机,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这些疑问。

【课程实施】

一、从大窥小,敏感捕捉关键点

桐桐的疑问:“这些蘑菇丁就是我们学校里看到的那些吗?”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默不作声,等待孩子自己去发现。桐桐和她的好朋友小远说:“我待会儿散步的时候去看看那些蘑菇还在不在。”等到散步的时候,我故意绕到上次发现蘑菇的地方,桐桐跳着过去:“蘑菇少了一些了!”其他的孩子立即迎上去,小远说:“那一定是被我们吃掉了。”宸宸拿手指着说:“不对,我觉得被小松鼠吃掉了。小松鼠住在树上。”桐桐不作声。

散步结束后,桐桐看见了阿姨,她立马迎上去,问:“阿姨,我们今天吃的是什么汤?”阿姨说:“菠菜香菇汤。”桐桐皱起了眉头:“菠菜香菇汤,那里面是什么蘑菇?”小远听到了大声说:“是香菇,我家里也吃过。”桐桐立马也大声说道:“哦,对!我妈妈也给我做过。”我问:“那今天吃的香菇是学校里看到的哪些吗?”桐桐说:“不是,我看到过香菇,是棕色的矮矮的,学校里那些是白白的长长的。”

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

那学校里白白的长长的又是什么蘑菇呢?我并没有提出问题,在阅读区的书上,有很多的蘑菇介绍。桐桐在午饭后自己选择了绘本《我们的蘑菇朋友》,她一页一页的翻,翻完了之后又从头看了一遍,然后用手点着白蘑菇、香菇、金针菇一个个地认,之后她还和旁边的小朋友请教了平菇。之后桐桐跑到我旁边问:“老师,这里面没有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个蘑菇。”我回应:“真的吗?”于是桐桐开始翻到有很多蘑菇的那一页,点了几个她认识的蘑菇,并且告诉我:“真的没有,我看过了。”我问:“那没有办法知道它是什么蘑菇了吗?”桐桐告诉我:“你去班级里的电脑上查一下就知道了。”这是个好办法,于是我们去班级的电脑上搜索“菌菇”,桐桐在百度图库里认真的找了起来,找了一会儿她跟我说:“老师我找不到。”

那还能怎么获取信息呢?这天散步,我带着孩子们去了图书室,里面有很多的书籍,我看到桐桐去了关于蔬菜的书架上,去寻找了关于蘑菇的书本,终于在里面发现了和幼儿园看到的差不多的蘑菇,桐桐带着微笑走过来:“老师,我找到了!这是什么蘑菇?你看!”我读出了上面的字:“毛头鬼伞。”“毛头鬼伞?啊?我怎么没有听过呀?”桐桐做了一个鬼脸就离开了。

孩子们都抢着看毛头鬼伞的图片,一下子桐桐被围了起来。“老师,要不然我们去把这个毛头鬼伞摘下来放到植物角吧!”桐桐立马又有了新想法。孩子们都说:“放到植物角吧!”之后,我们去幼儿园的树根旁边,去摘了几个毛头鬼伞,放到果实区进行欣赏。孩子们每次走过都会去用手慢慢触摸一下,然后再放回原位。过了三天,毛头鬼伞干了,桐桐说:“变得硬硬的。”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想办法了,凡凡提出说:“种一点,我妈在家里就种过金针菇。”孩子们听到都很激动,我们统计了哪些小朋友想要种蘑菇的,孩子们都举手了,之后我们一起讨论了一下可以种些什么蘑菇。放学后,我们在家长群里动员,请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选择菌菇种植包,并且家长们自发进行了统计,尽量避免重复。

在孩子们都对蘑菇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桐桐提出可以去学校里摘蘑菇放到果实区,大家都很赞同。但是之后蘑菇风干了,于是孩子们又想办法准备种植,这样可以一直观察蘑菇。这是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断地运用经验来解决问题。

关于要种植什么蘑菇的时候,我们进行了谈话的活动,简单统计了想要种植蘑菇的小朋友,但是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蘑菇的种类有一些模糊,因此统计孩子们想要种植什么蘑菇有些困难,于是我们进行了家园合作,通过家长的自发统计,通过家长与幼儿的交流来避免过多重复,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们发挥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种植和照料蘑菇的时候,首先,我们选择了一块阴凉潮湿的地方来种植蘑菇,孩子们还一起来制定个照顾蘑菇的小规则。值日生天天浇并且每人来进行记录。

二、结语:对课程实施后的思考和评价

通过两个案例,我深刻感受到“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不再是拉着他们的手向前走,更多的是要指明前进的方向,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课程实施后的评价和思考,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如果将课程大胆地让孩子去评价,让他们去说说课程里面的收获。

经验的提升来自操作过后的总结和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儿童,来了解他们的总结是否到位、感知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是否准确。

这种评价可以让孩子们自评。比如在种植蘑菇的活动中,我请种植失败的孩子们来自己评价原因,大多数孩子都能说出来是自己的浇水方式和次数不对,说明孩子们能够比较好的进行自我总结。

当然,让孩子们他评,也是一种好的方式。去评价他人,需要孩子们能够对他人的行为有所观察,同时对他人的行为有所判断,最后给出一个定义,这是需要比较强的逻辑能力的。幼儿技能的提升可以通过模仿来习得,模仿家长、模仿老师、模仿同伴,模仿他生活中接触到的人,让孩子们通过对他人的判断来获得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教育。

幼儿的评价往往会片面,这个时候则需要老师的补充和提炼,在总结提炼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发现他们所忽略的东西,或者是得出一个精炼的总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从而更好地去取得经验。在得出结论后,将孩子们的所想所说记录下来,成为一份班级的小规则,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蕴含在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李谊.你为什么把尿.[J]父母世界.2009,(1)

[2]丁凡,杨林.幼儿的大小便训练.[J]家庭教育,1997,(12)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02).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2-01-06